大约20年前,中国只有三个城市有地铁。除非是住在当时的北京,广州或者上海的居民,对于多数人而言,搭乘地铁出行是陌生的概念。但到2015年底,中国内地已有25个城市拥有超过60条地下铁路 (英文链接),承接两亿九千多万人的出行。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地铁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加速,以应对人口密集带来的出行压力。
在人口集中的东南城市,地铁的发展速度特别快,下面这幅由美国视觉设计师Peter Dovak制作的动图就呈现了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的地铁发展。
除了解决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地铁的发展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地铁代表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地方政府就觉得,有地铁有高铁才是一个现代的,国际化的城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系教授,城市交通系统专家赵坚说。
建设地铁线路也有助当地政府提升国民生产总值(GDP)。时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曾在2011年对媒体说,“地铁项目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
但地铁建设并不便宜。建设一条地铁的成本可以是建设路面轻轨的九倍。所以地方官员在建设政绩的同时也留下了高昂的债务。
“地铁政府建设这个地铁之后,他并不负责偿还这个债务,是下一届政府或者再下一届政府,”赵坚说。而这种情况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
用量赶不上建设
尽管大城市的地铁线路发展快,但使用的频率并没有同步前进。根据每年的城市人口和地铁客流量,我们可以计算出个城市人均搭乘地铁的大概频率1。2015年,北京人均搭乘167次地铁,大约是每两天坐一次地铁。广州居民频率稍高一点,同年人均搭乘189次地铁,而上海人则在133次左右。这三个正是2000年之前就已经有地铁线路的大城市。
而在另外19个城市(包括2000年后开始建设地铁、且有完整搭乘频率统计的城市)。居民在2015年人均搭乘次数为26。
和美国大城市相比,纽约人均在2013年搭乘地铁次数为230,波士顿同年约为94次(英文链接)。
去年,《经济参考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有考虑将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人口要求下调,以建设更多的地铁。原本建设轨道交通的要求是城区人口达300万人以上,而调整后只需要达150万人以上。
从赵坚的角度看来,对比起地铁,中国更需要城市间的通勤铁路。通勤铁路长度能够达到大概50公里,能够让城市周边的居民在一小时上下班生活圈以内。这样不仅能够缓解交通压力,也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或许又会创造更多地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