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in English

点击阅读本文中文简体版本

大約20年前,中國只有三個城市有地鐵。除非是住在當時的北京,廣州,或者上海的居民,對於多數人而言,搭乘地鐵出行是陌生的概念。但到2015年底,中國內地已有25個城市擁有超過60條地下鐵路 (英文鏈接),承接兩億九千多萬人的出行。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地鐵的發展規模與速度加速,以應對人口密集帶來的出行壓力。

china metro overview_Chinese

在人口集中的東南城市,地鐵的發展速度特別快,下面這幅由美國視覺設計師Peter Dovak製作的動圖就呈現了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的地鐵發展。

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的地鐵發展/ Peter Dovak

除了解決人口過於集中的問題,地鐵的發展也是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地鐵代表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地方政府就覺得,有地鐵有高鐵才是一個現代的,國際化的城市」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系教授,城市交通系統專家趙堅說。

建設地鐵線路也有助當地政府提升國民生產總值(GDP)。時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張雁曾在2011年對媒體,「地鐵項目每投資1億元,將帶動GDP增長2.63億元,創造8000個就業崗位。」

但地鐵建設並不便宜。建設一條地鐵的成本可以是建設路面輕軌的九倍。所以地方官員在建設政績的同時也留下了高昂的債務。

「地鐵政府建設這個地鐵之後,他並不負責償還這個債務,是下一屆政府或者再下一屆政府」趙堅說。而這種情況在二三線城市尤為明顯。

用量趕不上建設

儘管大城市的地鐵線路發展快,但使用的頻率並沒有同步前進。根據每年的城市人口和地鐵年客流量,我們可以計算出各城市人均搭乘地鐵的大概頻率1。2015年,北京人均搭乘167次地鐵,大約是每兩天坐一次地鐵。廣州居民頻率稍高一點,同年人均搭乘189次地鐵,而上海人則在133次左右。這三個正是2000年之前就已經有地鐵線路的大城市。

而在另外19個城市(包括2000年後開始建設地鐵、且有完整搭乘頻率統計的城市),居民在2015年人均搭乘地鐵次數約為26次。

和美國的大城市比比,紐約人均在2013年搭乘地鐵次數為230,波士頓同年約為94次(英文鏈接)。

去年,《經濟參考報》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有考慮將城市軌道交通對於城市人口要求下調,以建設更多的地鐵。原本建設軌道交通的要求是城區人口達300萬人以上,而調整後只需要達150萬人以上。

從趙堅的角度看來,對比起地鐵,中國更需要城市間的通勤鐵路。通勤鐵路長度能夠達到大概50公里,能夠讓中心城區周邊的居民在一小時上下班生活圈以內。這樣不僅能夠緩解交通壓力,也可以帶動周邊房地產,或許又會創造更多地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