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文名Echo是從台灣作家三毛那裡來的,她的一生淒美傳奇。
我在十四歲念中學二年級那年第一次接觸到了三毛。在推薦她時,老家廣州的中學老師小心翼翼地告訴我:「三毛的書會 『看壞人的』,但你和她挺像的。」
三毛原名陳平,一生周遊列國,是個大膽而極富魅力的女子。她從1970年至1991年自殺辭世前共出版20本書,紀錄自己在歐洲和非洲的遊歷。其中《撒哈拉的故事》一書正在被翻譯成英文,預計於2018年由英國出版社Bloomsbury發行。
「我十分欣賞三毛,因為她富有才華,通曉多國語言。三毛還在歐洲甚至非洲居住過,如此種種,對於當時的中國女性來說,十分罕有,」該書譯者傅麥說到。
現居於紐約的作家傅麥說,三毛的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曾被譯成日文和韓文。在2015年底,她的一些文章也被授權譯成英語、荷蘭語、西班牙語及加泰羅尼亞語出版。
歷險一生 無數嚮往
三毛的書好像的確把在青春期的我「看壞」了。把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故事捧在手上時,我總是陷入三毛的經歷裡,無法自拔。畢竟三毛的生活與在教科書和考試中度日的我截然不同。這個遠在他鄉享受生活的熱情女子啟發了我,讓我懂得人生還有很多可能。
三毛給自己取名Echo,以表對一位同名老師的敬意。讀了三毛的作品後,我也給自己取名Echo以表對她的敬意。當然並非只有我一個人這麼做:每當我認識一位Echo時,她們幾乎總是表示自己的英文名是從三毛哪裡來的。
中國家長經常教育女兒要聽話、求穩、不要遠離家庭。三毛卻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她飄洋過海,尋求真愛,身處動蕩的殖民地,並紀錄下一切。
三毛在1943年出生於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重慶。在1948年,也就是國民黨戰敗逃往台灣的前一年,三毛全家從大陸搬到了台灣。
三毛從小就不是一個安份的女孩。她在學校成績平平,卻很早就被文學所吸引。據三毛回憶,有一次數學老師因為她考了零分,給她畫了兩個熊貓眼,還讓她在學校走一圈。此事讓三毛決心離開學校接受家庭教育。這也讓她遇到了自己最鍾愛的油畫老師顧福生。在顧福生的鼓勵下,三毛積極寫作繪畫。出於對老師的敬愛,她把顧福生的英文名Echo用在了自己身上。
1967年,三毛開始了她在亞洲之外的遊歷。她曾遊學西班牙、德國和美國,並學會了西班牙語和德語。1973年,三毛與在馬德里相識的西班牙人荷西·馬利安·葛羅完婚。這對夫婦在西班牙政府殖民下當地遊牧民族反抗不斷的撒哈拉生活了六年,直到1979年葛羅在潛水時意外身亡。
從1974年起,三毛開始紀錄她在撒哈拉的異域生活。這些散文後來被集結為《撒哈拉的故事》在台灣《聯合報》發表,其中包括對當地擺脫西班牙殖民的歷史紀錄。在1991年三毛自殺離世前,她的足跡遍佈全世界59個國家。
「三毛把自己寫進了七十年代中葉的撒哈拉,她在自己的筆下即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她展現了因勢而動的能力,」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歷史研究學者 Miriam Lang 寫到 ,「通過建立與中國讀者的聯繫,三毛『創造』了撒哈拉歷史。」
三毛的回響
後來,我得知Echo在希臘神話中是個悲情人物。傳說Echo是一位仙女,只能重複別人口中的最後幾個字。因此,當她愛上納西瑟斯,那個愛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男子時,Echo無論如何也無法向他表達愛意。
不過在中國,這個希臘神話遠不如影響了一代代中國女性的三毛來得有名。「如果你認識一個女生給自己起英文名叫Echo,很有可能她就是三毛的粉絲,」傅麥說。他提到自己就認識四個Echo。
我最近和12個Echo聊了聊,她們全都告訴我是三毛給了她們取英文名的靈感。「當我迷失的時候,三毛的容貌,自由灑脫又善良的靈魂給了我追求夢想的動力,」今年24歲在上海做自由插畫師的李姓Echo說到,「是三毛和她的作品給了我勇氣。」
另外一個何姓Echo,一位在紐約開畫廊和帽子店的女生,曾參加過三毛文章的翻譯校對。對她而言,Echo這個名字「帶來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缘分,讓我亲身参与了给予我英文名字的传奇作家的第一本英文著作的面世。」
「對我而言,很奇特美妙的事就是,你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你們回響著,帶給人們關於這個叫做陳平或者三毛的女人的回憶,」傅麥說,「即使三毛已經去世25年了,但你們和她的譯作,又讓人覺得她彷彿還活著。」
Zheping Huang对翻译亦有贡献。
相關閱讀:After being James, Peter, and William, I decided to stick with my Chinese name